
最近出版界鬧得沸沸揚揚的「哥倫布發現新中國」事件,被提升至政治審查的層次,並得到廣泛報導。
麥田出版誤將大陸作者曹雨著作《激辣中國》中「大陸」一詞全部轉換成「中國」,結果令將原文意思完全歪曲,出版社已就事件致歉。有人認為出版社因為受 #民進黨 政治正確的方針影響而自我審查,刻意使用有區隔意義的「中國」。
以上說法並不成立。
假設民進黨如此迷戀這種政治正確,首先要改名的應該是「大陸委員會」(台灣統籌處理海峽兩岸事務的專責行政機關)。又如果出版社一直進行自我審查,必定會在其他出版書籍上留下痕跡,為何偏要選擇一本講辣椒的書下手?在擁有新聞自由的地方,鉅細無遺的審查概多餘又不切實際。
其實「大陸」一詞亦有貶義成分,有人戲稱「大劣」,將此事描述為中共審查也可以說得通。
問題好可能源於翻譯軟件。
作者原稿相信是以簡體字寫成,部分用語只在大陸通用,翻譯軟件除了簡繁轉換,亦會將某些字詞改為台灣慣用的方式,例如「土豆」在台灣可以解作「馬鈴薯」或「花生」,使用「土豆」有機會引起誤會。一般翻譯軟件並沒有如 Google 坐擁的大數據支持,通常只能透過現有客戶的使用反饋進行機器學習。普遍客戶使用「大陸」都是指「中國」,很少會解作 "Continent",所以翻譯學術文章時不可完全依賴軟件,必須靠編輯把關。
中文出版的校對問題非一日之寒,我曾看過一本書,內有整段文字重複了一次,起初以為是作者獨特的寫作手法,結果原來是校對錯誤。這反映了業界更深層的問題:銷售隨閱讀人口下降,出版一本書的成本卻不斷上升,用於校對上的資源必定與日俱減。
對銷量而言這是一樁好事,難得有那麼多人關注一本食物歷史書,屬喜屬悲還不宜過早定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