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MIRROR演唱會為杜絕黃牛推行實名制賣飛,結果導致網絡大混亂令一眾鏡粉浪費一天光陰。門票售罄,事件卻餘波未了,因為Facebook群組「我老婆嫁左比MIRROR導致婚姻破裂關注組」谷主發長文表示不滿香港電訊以萬元電話Plan誘鏡粉換飛,怒斥他們才是「最大黃牛」,憤而宣佈將於MIRROR演唱會後永久關閉群組。這正是哈佛著名學者Michael Sandel在《錢買不到的東西》所提出的道德思考題。
作者指出現今資本主義社會中越來越多原本是「非賣品」的東西可以用錢來交換,例如主題公園遊客可以買Fast Pass合法打尖、富裕的病人只要付錢就可以不用排隊直接聯絡醫生。我們習慣用金錢來決定一個人應該接受哪種水平的產品及服務,甚少思考這種制度的界限到底在哪裡。
黃牛成為眾矢之的,贊助商銷售商品換飛則理直氣壯,但前後兩種情況觀眾都要付出比門票售價更高的價錢。試想想,如果法例規定門票只可炒高50%,黃牛的收入變成一種固定的「排隊費」,你認為黃牛是否仍然是一個道德問題?只要黃牛飛的價格限於大部分鏡粉可以負擔的水平,黃牛就會比逼人簽約的電訊商更有良心?
無論是黃牛還是天價上台,買賣雙方都是你情我願,沒有第三者受害,作者在書中沒有為此類交易定對錯,只是提醒放任的商品化或會令某些社會價值受損。
長文中以下幾句可圈可點:
「一睇個floor plan,喂黑洞咁嘅樣嘅?比我嘅感覺係:你眠乾睡濕養大個仔,想參加佢嘅畢業典禮,但,你要睇下好唔好彩先買到飛......你哋依家係將鏡粉對MIRROR嘅愛綁架,你當鏡粉係ATM係水魚......你哋係咪真係以為啲鏡粉個個都幾億身家?」
對谷主而言MIRROR不是一般商品化的偶像,而是鏡粉的「親生仔」,經濟學上可以稱為公共財產,純粹以市場價格分配使公眾產生不公平的感覺。作者認為類似的差別取價會令社會形成「包廂化」的情況,付得起天價買飛的鏡粉與普羅鏡粉續漸疏離分化,最終受害的可能就是MIRROR本身。